close


肉包言:好複雜喔囧”

轉:http://chenlb.fushantang.com/hk/066.htm


古代官制品位與官階

明朝(中央)

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 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範圍。 



六部: 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

    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 


吏部: 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 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 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 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 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 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督察院:直屬于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禦史正二品、左右副督禦史正三品、左右僉督禦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禦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

    十三道監察禦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範疇。

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

    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註銷一

    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

    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

    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

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詹士府: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太醫院: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

    正八品禦醫四人,從九品吏目若干人。

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

    ,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

    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

地方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

    ,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

    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時,直隸州七十六個,散州四十八個。

地方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

    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二十萬以上為上府,二十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

    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一百五十多個府。

    宋朝收回節度使兵權,節度使後來只是榮譽稱號,只發獎狀不給實權。元代廢除。

 

明代官銜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屬於正一品的官職。

    官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勳位,文官叫左柱國,武官叫右柱國。

從一品: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

    官階,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勳位,文、武官都叫柱國。

正二品:太子太師、少傅、少保、六部(吏、戶、禮、兵、工、刑)尚書、都禦史、都督僉

    事、正留守都督指揮使、衍聖公(孔子的後代)都是正二品官。

    文官初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

    武官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

    勳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護軍。

從二品:布政指揮同知。

    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武官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

    勳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護軍。

正三品:太子賓客、侍郎、副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

    簷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僉事指揮使。

    文官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

    武官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

    勳位,文官叫治資尹,武官稱上輕車都尉。

從三品:光祿、太僕、參政、苑馬卿、運使、留守指揮同知衛、指揮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亞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武官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

    勳位,文官叫治資少尹,武官叫輕驥都尉。

正四品:僉都禦史、太僕、通政太常、苑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

    鴻臚卿、知府衛指揮僉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

    武官初授明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

    勳位,文官叫贊治尹,上騎都尉。

從四品:祭酒、參議運司、宣慰副使、宣撫。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清大夫;

    武官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

    勳位,文官叫贊治少尹,武官稱中騎都尉。

正五品: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春坊的大學士、翰林學士、庶子通政參

    議、大理寺丞、尚寶卿、光祿少卿、太醫院使、郎中欽天上林監正、寺中宗人經

    歷、按察僉事府同知、長史、儀衛正、正千戶宣慰僉事、宣撫同知。

    文官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武官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

    勳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驍騎尉。

從五品:侍讀、侍讀學士、諭德洗馬、尚寶、鴻臚少卿、員外、五府經歷、知州、運副、

    正提舉、京府判、衛所鎮撫、副千戶、儀衛副、招討使、宣撫、副安撫使。

    文官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武官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

    勳位,文官叫協正庶尹,武官叫飛騎尉。

正六品: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講、侍讀、司業、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寶司丞、

    大僕寺丞、京知縣、司都司經歷、通判、上林欽天監副、五官正、太醫院判、

    兵馬指揮、斷事百戶典仗審理、正神樂觀提點長官、副招討宣撫僉事。

    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

    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從六品:贊喜司直郎、修撰、光祿、鴻臚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經歷、

    正理問、運判、州同知、正提舉安府副長官。

    文官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

    武官初授忠顯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正七品:都給事中、編修、監察禦史、大理評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

    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經歷、太常博士、典簿、兵馬副、營膳正、

    京縣丞、府推官、知縣、副斷事審理、副安撫僉事、蠻夷長官。

    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稱:宣義郎;

    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從七品:檢討給事中、中書舍人、行人司副、光祿典簿、署丞詹事、太僕主簿、

    京府經歷、靈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舉、問衛運司宣慰經歷、

    布政司都事副理、蠻夷副長官。

    文官初授從仕郎,升授徵仕郎;

    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正八品:國子監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經博士、通政司衛、按察司運司知事、京縣欽天

    監、主簿、禦醫、保章正、協律郎、營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經歷、縣丞。

    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職郎;

    武官沒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階。

從八品:翰林典籍、光祿事監事、典簿博士、國子助教、鴻臚主簿、京府運司知事、

    挈壺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撫經歷、知觀。

    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佐郎。

正九品:校書、倚書、國子學正、部院司檢校、鴻臚署丞、上林典署監候司曆、營膳丞、

    各館局大使、京府照磨、贊禮郎、奉鑾府、縣主簿、宣慰安撫知事。

    文官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從九品:待詔、詹事、上林錄事、司諫通事舍人、正字司務、國子學錄、國子典籍、鳴贊序

    班、韶舞司樂、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檢校、京縣典史、院司衛州所各吏目、

    內外教授、府照磨、司獄、巡檢、驛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陰陽雜職。

    文官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未入流:包括孔目、國子典館、儒學正、教諭、訓導長官、司吏目、府檢校、縣典吏等。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婦」,也依官人的等級不同,稱謂也不同:

  一品稱「夫人」。
  二品稱「夫人」。
  三品叫「淑人」。
  四品叫「恭人」。
  五品叫「宜人」。
  六品叫「安人」。
  七品叫「孺人」。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二品 資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議大夫 中議大夫

四品 中憲大夫 朝議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職郎  修職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建威將軍 振威將軍

二品 武顯將軍 武功將軍

三品 武義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騎尉 武德佐騎尉

六品 武略騎尉 武略佐騎尉

七品 武絡騎尉 武絡佐騎尉

八品 奮武校尉 奮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官員的服飾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濫用的。

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麒麟)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獅子)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熊)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彪)   鸕鷀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犀牛)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犀牛)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海馬)  練雀

未入流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獬豸)  黃鸝

禦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飾圖案為獬豸。

明朝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是臨時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巡撫是省級地方長官。

鴉片戰爭前,清共有八總督十六巡撫。

八督: 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四川、兩廣、雲貴。

十六撫: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浙江、湖南、

    湖北、廣東、雲南、貴州、福建、江西。

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督撫直到西元1906年才設。

直隸、四川只設總督,不設巡撫,甘肅巡撫於1754年撤去,由陝甘總督兼任。

西元1884年建新疆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烏魯木齊。

1885年,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駐臺北(臺灣建省)福建巡撫有閩浙總督兼任。

 

清朝官銜以及其職責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集各種權力于一身的皇帝,總結歷史上各朝代的經驗,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

內閣:

明朝時為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

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軍事系統: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中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權位尤重。其他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於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駐防八旗駐紮於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紮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將軍是滿官的稱號,戰時則任命親王為大將軍。

綠營即漢兵,駐紮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提督實為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於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為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為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為汛。

行憲機構:

清朝沿襲明代設監察院,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為監察院長官,右都禦史、右副都禦史則為總督、巡撫的加銜。

地方行政: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長官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清朝官員等級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

     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禦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 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 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禦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

     王府長史。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

     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  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 司同知、千戶。

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 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

     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 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

     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

     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

     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

     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 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

     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

     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

     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禦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

     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

     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 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

     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

     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 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古代主要官銜簡介

中國歷史悠久,立官設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時已初具體制,而後歷朝沿襲並發展,官職有所增減,同一官銜的品級有所差異,有的官職名稱也有所不同。本文僅側重于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兩朝的(七品以上)官銜舉要簡介。為方便查檢,所選介官銜均首字筆劃的順序排列。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國公:唐、宋、元、明時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級,以古國名稱國公,如“魯國公”等。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品武官。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昌邊疆要地州縣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

   巡檢僅為九品官。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總兵:明代總兵階無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副將:明、清兩代副總兵改稱為副將,僅次於總兵一級,為從二品武官。

詹事:宮廷中太子的屬官,正三品;少詹事為正四品。

道台:道台是道員的別稱。明、清兩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

   一般為正四品。

提督:明代總兵上一級的武官。清乾隆以後提督固定為從一品。

宰相:同丞相。

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中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稱,而並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重力勢能人稱為“宰相”。秦代和西漢以相同或丞相為宰相。東漢的司徒等於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權力的卻是尚書令。從魏、晉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以及重要的將軍等執政者為宰相。從唐玄宗開元年間至宋代,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宋神宗時期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南宋時期改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明永樂年間之後,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清雍正年間之後,軍機大臣事實上的宰相,而內閣大學士是名義上的宰相。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玄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戚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表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同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這個名稱。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為與縣略相等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知州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禦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偏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代沒有這個稱呼。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令稍強於知縣。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郡王:隋、唐以後,郡王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並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通判:北宋初年設通判之時,職權幾乎與知州相同,名為佐官,實際上是與知州共同負責,甚至還是知州、知府的監視者。到了南宋,知州職位較輕,通判職位就更輕了。明代知府以下設通判,事實上為六品官,實際上與同知沒有區別。

遊擊:為總兵總理軍營事務,稱為鎮標中軍遊擊。明代參將之下有遊擊將軍;清代次於參將一級,為從三品武官。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尚書令:“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唐、宋兩代尚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

員外郎:“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從五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

    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儒林郎:唐、宋兩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從六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 五品。

轉遠使:唐代經理江淮、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幹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公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司。明、清兩代廢除中書令的官名。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布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以後不再分左右。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從三品官。

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管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嘉議大夫:元、明兩代正三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官。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懷運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奉直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二品散民。

通議大夫:唐、宋兩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資政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善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德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諫議大夫:唐代諫官,分為左右諫議大夫,宋代以後廢除這個官名。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武官。

朝列大夫:元、明兩代從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元代為從四品。

朝請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朝議大夫:唐、宋兩代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鎮國將軍:明清兩代從二品武官。

左右參政:同左右參議。

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儒學教授:“教授”官職始于宋代,州設教授,縣設教諭。清代府、廳、州、縣均設儒學,儒學教授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學士:唐、宋兩代翰林學士是為內廷草擬文字的官。而元、明兩代翰林掌管院學士則是翰林院的長官,從二品。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差。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佈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龍虎將軍: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事務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雜職,並將它裁減。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官階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官階。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塚宰、太宰。

禦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之下有禦史中丞官職,掌管中央檔案館及圖書館,處理直達皇帝的一切奏章,監督在外行使巡查權的各部刺史。東漢以後不設御史大夫,而以禦史中丞為禦史的長官。唐枕頭兩代觀察使大多具有禦史中丞的職務,一般為正四品官。明代以後不再有禦史中丞的名稱。清代因巡撫兼右副都禦史,因此稱巡撫為中丞。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均為國子監內部事務民。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監察禦史:監察禦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御史大夫:“禦史”即君主左右的文書官。唐代“御史大夫”即禦史之長,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補,元代則虛存其名,明、清兩代廢去這個名稱。

都指揮使:明代各地設衛所,都指揮司是它的常設統帥機構,都指揮使是都指揮司的長官,與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軍政、民政和刑獄,正二品武官。

都指揮僉事:都指揮使下屬的武官,正三品。

輔國大將軍:唐、宋兩代正二品武官,明、清兩代在鎮國將軍之下設輔國將軍。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監察非法事件的官,從五品,低於侍御史而高於監察禦史。

驃騎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一品武官。

鎮國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二品武官。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民,

      從四品。

鴻臚寺省卿:“臚”是傳的意思,“鴻臚”是大聲傳頌的意思。唐代鴻臚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儀。明清兩代專管朝廷的朝會儀節,正四品。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以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管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翰林院編修:“翰林”的名稱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則始於明代,掌管制詔、史冊、文翰的事務。翰林學士以下有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銜,都是作為文學侍從之臣,通稱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為閒散,官階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卻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集賢殿侍讀學士:為宮內搜集整理圖書,是皇帝的學識顧問。六品以下稱直學士,五品以上為學士,領頭的一般是宰相,則稱大學士。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公、開國縣、公等級別,所食之邑從四千戶至三千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簡稱“三師”、“三少”,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公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品,“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代,“三師”為從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vilcat9 的頭像
    devilcat9

    夢幻之詩

    devilcat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